家长问:“我的孩子快5岁了,从2岁就喜欢画画,可是最近却突然不画了,
而且很不耐烦,就算画也是差不多的作品,这是为什么呢,我该怎么办?”家长们注意啦~
以下这几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失去对绘画的基本兴趣,包括很多有天赋的孩子。
单一、雷同、没有变化
孩子天生就不喜欢雷同,特别是在视觉上,他们是充满了变幻的小精灵。
而很多家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孩子同样大小、同样颜色、同样厚薄的纸张,
如白纸;或画起来不费力,轻轻松松就能画出线条的自来水彩笔。
而这种笔产生的线条几乎毫无变化,体现不了孩子对情感和力量的感受,色彩也相对单薄,
没有丰富的融合效果,特别是孩子经常需要有大面积色块的表现时,
怎么反复涂也很难有令孩子满意的浑厚与浓重。
时间长了,孩子必然对这样单一的材料产生逆返,甚至厌烦。
所以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多样的绘画材料给孩子,如不同颜色、不同硬度的纸张
,能够产生粗细不同、有机理变化的笔,像油画棒、专业色粉笔都是很好的,
有条件的家长,还可以提供水彩、水粉、水墨颜料和专业用纸来增加材料的丰富性。
绘画过程得不到反应和鼓励
对于低龄段的孩子,绘画更多的还是对自我成长过程的率真表达,
特别是他无法用语言述说的心理和情感的需求,如同哭和笑一样需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和理解。
但如果他的这种表达总是得不到反应时,孩子会放弃此种方式。
比如妈妈常说:“宝宝,你干嘛这样画,那样画多好啊,你怎么老用黑色啊?用点黄吧!哎呀,你画得什么呀,
怎么这么乱?画清楚点儿多好啊!”。
而事实上,我们在画中所看到的色彩和线条等形式是为孩子的内心表达服务的,不是***位的,
表达的过程和其中暗示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。
所以,我们会发现,如果妈妈多用关爱尊重的目光鼓励他,多问询画中的形状都代表什么,
孩子会越来越喜欢这种方式,还会边画边说,甚至成为一种叙事表达,因为他会认为
,这是能和大人产生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。
绘画标准严苛,失去自信
孩子虽小,但对完美的要求却一点不比成人低,有时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,
这一点,很多家长们都有体会。
一旦成人们把孩子的画当成艺术作品来比较对待时,他们也会对自己的绘画产生更高的要求,
而标准则来自成人在有意无意中流露的某些“标准”。
如妈妈在给孩子看图画书时说:宝宝你看,这书画得多好啊、真细腻啊,或当孩子画画时,妈妈在旁边说:
宝宝,你肯定也能画得很圆。等等此类的话都会印在孩子脑中,形成了标准。
虽然,我们没有特别要求孩子,但有些孩子的自尊会让他要求自己,所以,经常表现为:他自己不画,让大人画,
并认为大人画得好,时间长了,会连让大人画的兴趣也没有了。
这时,我们成人不妨先将自己变成孩子,如画得和孩子一样稚嫩,或用左手画,可能还不如孩子呢,孩子会逐渐地遗忘了所谓的
“标准”,认为他和大人画得一样好,恢复了自信,也自然有兴趣了。
独自绘画,失去群体绘画的趣味感
孩子和我们一样,也喜欢有同龄人相伴来共同进行喜欢的活动,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
孩子对艺术活动的群体性要求也在增强。
如果他能在一个有小伙伴们一起画画的环境中,会觉得更加有趣、更加开放自如,所以拥有属于孩子自己的
艺术工作室应该是童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。这也是在发达***,儿童都到工作室进行艺术活动的原因。
孩子们在这样的空间里创造着,还能够与同龄人来分享自己的作品,确实是件快乐无比的事情,相反,如果孩子常年在一个比较孤单,
没有氛围的环境中画画,他会感到乏味与无奈,渐渐地从对这个不能产生共鸣的空间失去兴趣,到对绘画本身丧失兴趣。
所以家长们完全可以放心得把孩子交给睿童美术,目前各大校区都已开设寒假班啦,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畅所欲言,
讲述自己画中的故事,还可以与小伙伴们一起绘画玩耍,其乐融融~